刊首语:百年中大 巍巍风华|百年中大·大先生

百年中大,桃李长青。赫赫厥声,濯濯厥灵。回望历史,中山大学诞生的1924年,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。在这一年,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、列宁...

百年中大,桃李长青。赫赫厥声,濯濯厥灵。

回望历史,中山大学诞生的1924年,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。

在这一年,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、列宁逝世、1924年巴黎奥运会举行、黄埔军校成立、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、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、北伐军在韶关誓师北伐、孙中山发表《时局宣言》……在历史风云变幻间,在中国革命浪潮中,中山大学的前身——国立广东大学在这一年成立了。

1924年,在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上,大元帅孙中山派代表胡汉民致训词时明确提出:“为社会福,为邦家光,勖哉诸君,努力自强。”可以说,从中山大学诞生起,就注定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,而是饱含了孙中山先生对青年一代殷切期望的殿堂。他期望从中山大学走出的学子,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,更要为社会、为国家,为当时处在探索中的中国革命找到方向。

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: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在中山大学百年的历史中,虽然楼不是最高的,校园不是最大的,但是有众多大师执教于此,他们的风骨与才华,让中山大学的百年夜空繁星璀璨,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中,书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中大人,自有一身书卷气。从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国立广东大学成立训词“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”中,仿佛走出了一位学富五车、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。漫步康乐园,每一处历史印记,都在讲述着岭南文化的故事与积淀。朴拙厚重的乙丑进士牌坊,绿树环抱的陈寅恪故居,商承祚、费孝通、饶宗颐、容庚等大师题写的各处匾额,让行走其间的中大学子似乎穿越历史,与前辈学人隔空对话,想象当年大师们在校园里的风采,如一缕清风,让人沉思;又似一泓清泉,洗净铅华。窗竹影摇书案上,野泉声入砚池中。在这种氛围中读书学习,岂非人生一大幸事!

中大人,更是充满了锐气和朝气。“敢为人先”是广东人与生俱来的气质。从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,广东始终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潮头。而中山大学作为岭南地区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,以敏锐的眼光牢牢抓住了一个个重大历史机遇,锐意改革,敢于创新,不断推动着广东高等教育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。少年负壮气,奋烈自有时。从国立广东大学35名筹备委员中31人是海外留学归来的专家,到建校之初就在法国里昂开设海外部,再到改革开放后成立首批研究生院,开办珠海、深圳校区、香港高等研究院……开放包容的岭南文化孕育着中大人敢饮“头啖汤”的锐气和朝气,向着初升的太阳,奔跑在教育强国的大道上。

中大人,还有一股英雄气。与中山大学的姊妹学校黄埔军校一样,“读书不忘革命,革命不忘读书”“要立志做大事,不可做大官”这些耳熟能详的箴言,浸润着每一届中大学子的心田。从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与暴风骤雨,到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与弦歌不辍,再到迎接解放的广州民主运动,中山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。早期全国57名共产党人中就有18位先后到中大及其前身院校开展过革命活动,在师生中为革命献身的烈士已知姓名的就有105人之多。千古风流人物,一时多少豪杰。熊锐、毕磊、陈铁军,以及岭南大学的史坚如、区励周、许耀章等烈士师生,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,为中国革命留下一股浩然正气,闪耀在中大百年历史的星空里,引领着中大学子不畏艰难,奋勇前行。

教师是立教之本、兴教之源,强国必先强教,强教必先强师。如今的中山大学有如此辉煌的成就、如此重要的地位,离不开那些曾经为中山大学、为教育强国建设而奉献一生的学术大师们。在中山大学建校百年的特殊历史时刻,羊城晚报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《百年中大·大先生》特别策划,将目光锁定曾经求学或工作在中山大学的“大先生”们。

他们之中有的人已经作古仙逝,有的人仍健在甚至活跃在学术一线。让我们通过“大先生”的人生故事和学术经历,在字里行间链接到那逝去的岁月。回首来时路,愿这份薄薄的刊物,能够让你领略前辈学人的教育家精神。以古鉴今,愿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,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。

百年中大,精神永志。假以溢我,我其收之。

羊城晚报《中山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特刊·刊首语》

出品|羊城晚报社中山大学

总策划|朱孔军高松 任天阳林海利

总统筹|王帆林如敏林洁郭启钊

主编|龚丹枫黄艳林兆均侯恕望黄建隽

副主编|陈晓璇王倩孙耀斌李建平

内容统筹|卫轶陈亮邱清萌

视觉统筹|宋金峪 黄艳玲

版式设计|郭子君黄江霆

版面制作|丘淑斐 陈日升

版面校对|林霄周勇彭继业杜文杰黄文波苏敏 刘媛元马曼婷朱艾婷黎松青刘博宇谢志忠

文| 孙唯

新闻频道

社会频道

财经频道